都會追追追-老匠師凋零 聚落建築恐「走味」

 

  • 2011-06-28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李金生/金門報導】
 修舊如舊重現古厝▲金門古厝修繕需求日增,卻面臨傳統匠師凋零,後繼乏人的難題。(李金生攝)

 修舊如舊重現古厝▲金門古厝修繕需求日增,卻面臨傳統匠師凋零,後繼乏人的難題。(李金生攝)

     大陸有意以「紅磚文化」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,並將建築樣式源自泉州的金門也納入,這是兩岸人文血緣的聯結,也是閩南建築風格的跨海延伸。

     被建築學者江柏煒等人譽為「閩南文化基因庫」的金門,聚落建築正是紅磚文化的具象表徵,卻因傳統匠師日漸凋零,後繼人才養成不易,加上現代建材和工法的取代運用,而面臨「走味」的難題。

     長期關注匠師傳承的縣府參議李增財指出,古厝修繕應把握「修舊如舊」的原則,過去三年金門連續舉辦傳統匠師養成訓練班,共分成初級班、中級班和高級專業班,由老師傅傳授技藝工法,包括大木、泥水之外,也涵蓋泥塑、剪黏。其中多數新人並無相關基礎,能投入實作的匠師仍顯不足。

     縣府建設局課長李銘培也指出,目前全島每年修繕的傳統古厝,估計在三十至四十棟之間,基於保存傳統建築,縣府今年繼續編列三千萬元補助預算,最多曾有一年預算高達九千萬元,每一個案則以補助一六○萬元為上限,但因匠師不足,修繕速度被拖慢下來。

     此外,現代建材如水泥取代傳統灰漿,或用馬賽克磁磚代替傳統彩瓷牆面,甚至於用水泥瓦取代紅瓦,或以拋光石替代紅磚地舖,都讓修繕後的閩南民居嚴重走樣,失去原有純樸美感。

     一般宗祠、家廟常見的忠孝節義人物畫作,也在整修後被塗抹不見,或是歪七扭八畫上幾筆,敷衍填補原有牆飾空間,失去老建築的藝術美感。

     在傳統匠師的眼中,水泥含有可溶性鹽類,可能對裝飾性的作品,帶來難以彌補的破壞;另水泥也因有保水特性,易使牆體受潮,在四面環海的金門特別嚴重,對傳統建築相當不適合。

     金門當地稍有年代的傳統建築,不少是大陸匠師跨海構建,其中又以泉州惠安、同安居多,建材則從漳州、石碼運來,儘管兩岸一水之隔,仍可看到建築內涵的共通性,來龍去脈清晰可見。

     近年來,隨著傳統民居修繕的需求,地方上曾有引進大陸匠師的聲音,但因中央政策尚未開放「陸勞」上岸,只有少數人得以「顧問」身分,就特定個案登島進行短期「指導」,並未能解決一般民眾的需要。

     不少人就認為兩岸聯手以「紅磚文化」申遺,涉及政治層面的可行性,一般民眾也不太了解,但眼看祖傳的老房子一棟接一棟傾圮,恐怕先讓對岸師傅可以上岸加入搶救行列,比較務實可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豬小妹 的頭像
    豬小妹

    新聞大富翁

    豬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